辜胜阻 何 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达1.2万户,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双创”成果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球创业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创业指数为79%,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的平均水平。
一、推进“双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持久地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双创”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业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推动创业特别是高水平创业,能够实现创业与创新的联动,使技术创新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双创”融入到供给端的各环节,有利于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利于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带动改造落后供给和创造新供给,形成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让产品更具个性化,让服务业更加人性化,让品牌更有竞争力。
推进“双创”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就业。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繁重,实体经济成本高企,虚拟经济深度调整。有效化解这些压力,特别是缓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稳定就业,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提高GDP增速如果说是“慢变量”,对于保障就业却是不折不扣的“快变量”。据测算,新建企业、个体工商户平均带动就业人数分别为7.5人、2.8人。大量新增市场主体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于实现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起到了关键作用。
推进“双创”有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增强发展后劲与活力。企业家群体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创新群体。企业家通过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发现新市场,催生新消费,引领潜在需求,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双创”,降低了创业门槛,优化了创业环境,调动起了亿万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初创企业数量激增。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达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在“双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通过“二次创业”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如海尔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二、深刻认识“双创”发展的新特征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正在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在“双创”浪潮兴起之时,要防止出现“好事办歪”现象,避免误读,防范误区。总体来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下,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呈现出四个重要特征。
引领主体多元化,“精英”创业联动创新,“草根”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回归创业正在成为潮流并迸发活力。回归创业的群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出国留学或工作后回国创业的“洋海归”,留学归国创业人数由2008年的5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36万多人;二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工返回家乡创业的“农海归”,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大批农民工返乡不返农,回到家乡进行“草根”创业;三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成功人士的回乡创业,如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浙商回归创业。多元主体创业创新活动涌现,既推动了产业升级,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又吸纳了大量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要保障。
体系生态化,大中小企业协同,一些地方成为创业创新人才的“栖息地”。目前,一些创业环境优良的高新区,集聚了大量优质创业创新人才与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科技企业2.4万家,中关村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创业生态中,大企业具有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在推进创业创新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离开大企业自主创业,已经形成了联想系、百度系、腾讯系、华为系等一系列“创业系”和“人才圈”。
高度网络化,线上线下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互联网创业已经进入新时代,拥有更年轻的创业者、更广阔的创业平台、更活跃的风险投资、更公平的创业环境的互联网领域,已然成为新一轮创业创新的主阵地。2015年,“互联网+”领域吸引了全国超过50%的创业投资资金、70%的天使投资资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增速达到63.9%。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推动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使得传统产业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的“长尾”部分,向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型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蓝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