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独家 论文精选 相关报道 著作推荐
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学者专栏 >> 万俊人专栏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万俊人
 
万俊人:现代公共伦理建构的视角看志愿服务工作
 
  我们可以把志愿服务一般地界定为:公民个体或社会群体基于普遍的社会道义精神,自觉实施或自发组织实施的、向公共社会或者社会他者无偿奉献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的援助性服务和责任承诺。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首先,志愿服务的行为主体是多样的,其行为动机是利他的、出于公益的。从事志愿服务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公民个体,也可以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不必受特定的主体资格条件的限制,即使是拥有不同国籍的异国公民,只要是出自服务公共社会、关爱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人群的善良意愿,就可以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用民间俗话来说,只要是出自行善积德的善良愿望并找到恰当的方式,便可做志愿服务工作。
  其次,志愿服务的行为属性首在“志愿”二字,也就是说,它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迫的。政府组织可以发出政治号召并制定激励政策,以鼓励社会公民和公民群体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但这些都只能是社会机制的外在激励,而不能成为某种强制性的约束负担。同样,志愿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援助服务,为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公共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志愿服务不仅要看其动机的“志愿”性质,还要看志愿服务行为之结果的“服务”意义,看它的社会公益效应。【详细】
 
 
 
学者简介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长江特聘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文科二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国家“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之《伦理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讲座教授”。专著有《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寻求普世伦理》、《道德之维》、《政治哲学的视野》等18部,在海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
 
 学者专栏
周文彰专栏
周文彰专栏

李景源专栏
李景源专栏


  本网独家
 
·万俊人:现代公共伦理建构的视角看志愿服务工作
  论文精选
 
·大家论道: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代性
·万俊人:中国文化的当下与前景
  相关报道
 
·万俊人:摆脱急功媚俗,期待“猫头鹰”起飞
·在学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的发言
·追随榜样的脚步
·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审视
·官员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
·浙江人文大讲堂红色经典讲座讲述爱国情怀
·第六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郑州举行
  著作推荐
 
·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图)
专题推荐
 
中国软实力

理论观察家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