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学者专栏 >> 李中华专栏 |
|
|
 |
|
人类文明的转型与国学 |
|
钱穆先生曾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一时代的名词”就是指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全面进入中国,所谓“西学东渐”的时代。当时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杰等为代表的“学衡派”提出了保护“国学”的主张。
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的宣言里写进了儒家伦理,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底线伦理,普适伦理。其他的宗教伦理都不行,都不能相互接受。只有孔子是道德的黄金率。
“国学”与“西学”基本话语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完全一样。我们说文化自觉就是加强我们在当今人类文明转型期的自主能力,要有自己的主见。当今是文化自我定位的时代,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没有自己的文化核心,那么很可能在未来人类社会中失去自己的位置。[详细] |
|
|
|
|
|
 |
 |
学者简介 |
 |
|
|
李中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副院长。李中华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初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诸位哲学大家。几十载寒窗苦读,尽得名师真传。李中华教授作为北大哲学系的扛鼎人物之一,他带出的研究生、博士生,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教学骨干。由他领衔修订的《中国哲学史》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必修教科书。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著有《中国文化概论》、《纬书与汉代文化》、《魏晋玄学史》(合著)、《冯友兰评传》、《人学大辞典》(主编及撰写)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