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才专栏 |
|
|
 |
|
理性应对不同类型的粮食安全问题
|
|
粮食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古代统治者“以粮为本”,现代政府则“以粮为纲”。每隔几年就会有人喊“狼来了”,粮食也就会成为“问题”,学界、政界就要为此担心一番、争论一番、强调一番。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粮食安全问题类型的划分,来审慎地评估粮食问题的安全水平,因地制宜地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 所谓市场性粮食安全问题是指生产者对粮食价格的反应而诱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市场性粮食安全问题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粮食产业整体性比较效益低而诱致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产业的平均利润低于经济作物和工商业,对于农民而言,主要是粮食的平均利润低于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粮的收益低于外出务工的平均收益,从而诱使农民减少或者放弃粮食生产,改种经济作物或外出务工经商,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反复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是种粮比较效益过低所致。二是粮食产品阶段性的低价格诱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比如1998—2002年粮食价格比较低,农民纷纷减少粮食生产而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供给不足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即个人理性导致集体谬误所形成的“囚徒困境”。三是国内外大资本投机性介入,如买空卖空诱致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粮食产业还没有出现由于大资本操纵的买空卖空现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现在国内外非生产性、投机性大资本过多,通过市场投机而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详细】 |
|
|
|
|
|
 |
 |
学者简介 |
 |
|
|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博士、教授。曾经在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5年师从著名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教授攻读政府经济学的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负责“百村十年观察”项目。从事农村问题研究已有十多年,研究领域为小农及其方法论、土地、粮食与制度等问题。曾经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时评文章300多篇;出版专著3部(《土地政治》、《湖村经济》、《城乡经济》),合著2部(《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平原经济》),编著教材1部。【详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