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改革战略问题前瞻性研究 改革智库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提出改革思想,影响改革决策,形成改革共识。在这方面,中改院做得非常成功。
他们首次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建议;率先提出在我国应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次作出我国已开始“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过渡”的重要判断;首次提出发展方式的“第二次改革”与“第二次转型”;首次提出我国应确立“从国富优先走向民富优先”改革发展导向;首次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等。
这些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建议,有的被决策层所采纳;有的在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详细】
改革办法办院 创新体制机制 中改院自建院始,即坚持改革办法办院,先行事业机构改革,探索独立软科学事业发展的路子。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中改院名誉院长陈锦华明确提出,用改革的办法办改革发展研究院。
“独立性、网络型、国际化”的体制彰显机构活力,奠定了中改院的体制优势。新体制,新机制,造就了智库研究能力的独特优势。这是中改院智库建设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为国家节省了若干经费,而在于解放了思想,增加了研究机构活力。
中改院形成的“官方背景、民间机构、事业机构性质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是中改院在改革研究中发挥独立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基础。【详细】
策划天涯 以国际旅游岛为重点的海南战略问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重点研究海南走向"大开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提出政策建议。1991年至1992年期间,提交"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90年代中期,提交"海南经济特区向新目标过渡的建议(6条)"、"关于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建议(23条)"等多份建议报告。
2000年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议。2001年,提交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框架建议”;2002年提出“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提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2008年形成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2月提出“以国际化为目标,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三点建议”,6月提交《国际旅游岛:政策需求与体制安排》报告。【详细】
本书选编了过去20年给国家相关部门提交的政策建议报告50份,涵盖了中改院建院以来谏言改革的主要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所采纳,有些被用作制订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
本书选编了受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所做的综合性和专题性咨询报告(摘要)11份。这些咨询报告,有的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参考,有的对相关改革决策和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选编了过去20年来发表的理论文章和研究报告35篇,涵盖了中改院建院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对改革重大问题研究探索的历史脉络。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开始成为多方面的共识,有的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书汇集了近两年中改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未来10年建设的主要构想和行动建议。如何实现2020年初步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此书反映了中改院对此的研究和建议。例如:加快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等等。
该书汇集了20年来中改院对海南走向开放之路的研究成果。从“走向大开放”的研究,到“从区域开放到产业开放”的研究,再到“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20年来对海南改革发展孜孜不倦的求索。
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就是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实行特别关税制度和世界上通用的自由港经济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央把海南办成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中国人类发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需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本报告阐述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特定背景下的中国人类发展。
未来5~10年,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由此,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不会比30年前简单,解决难度也不比30年前小。从总体上说,应对的关键在于二次转型与改革的选择。
《危机挑战改革:2009’中国改革评估报告》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相关建议。报告以“危机挑战改革”为主题,分五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