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 北京奥运的文化意蕴 奥运经济与奥运后经济 奥运让世界了解中国 “我”看奥运
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理论专题 >> 奥运留下的思考
奥运系列特别策划

 

○开幕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神韵、自信与自觉

○“和”: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雄伟交汇

○奥运:让国际体育精神与民族文化交融

○后奥运:四大理由看好奥运后经济


 
奥运会馈赠我们的精神财富
 

  圣火熄灭,北京奥运会落幕了。它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将镌刻在历史闪光的册页里。同时,它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什么?这是所有中国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是那些壮美的体育场馆、漂亮的运动员村、美丽市容、地铁交通,或越来越蓝、减少了污染的天空等外观光彩照人的一切吗?

 

人民网奥运专题

后奥运十大财富评选 
后奥运网友我写我拍我报料

 

 
 
  精彩推荐
 
·庄严与优美:北京城市发展史的新华章
·自强与和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与提升
 
编者按
 

随着奥运圣火在“鸟巢”熄灭,为期16天的第29届北京奥运顺利闭幕。一场由中国人和全世界一起分享的狂欢过落下帷幕后,后奥运时代纷至沓来。那么,奥运带给我们那些思考呢?编者们想用这个专题,与网友们一起从多个视角再来品味奥运、思考奥运。


 
网友留言
 

署名: 
 
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上演
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上演
  奥运气氛下的北京街头
奥运气氛下的北京街头
  中国代表队入场
中国代表队入场
  陈燮霞为中国夺得首枚金牌
陈燮霞为中国夺得首枚金牌
  罗格与胡锦涛交谈
罗格与胡锦涛交谈
  观众热烈加油
观众热烈加油
 
 中国与奥运

   从接到奥运会邀请书到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中国人花了整整九十年时间。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奥运历程既充满着曲折,又饱含了辛酸和屈辱。中国参加奥运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新中国成立前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前,国际奥委会就曾向清政府发出过邀请,但是,处于内忧外患、不知奥林匹克运动为何物的清政府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908年,天津一份青年杂志上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
  192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同年派出三名网球运动员,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上作了表演赛(奥运会无正式网球赛)。4年后,中国又派宋如海观光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
  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人曾三次参加奥运会,留下的是耻辱的记录,三只“鸭蛋”背回家旧中国。当时,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惨境,正是国弱政腐的写照。[详细]
  ○50年代至70年代
  1952年中国应邀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由于到达的过晚,许多项目的比赛已经结束,游泳选手吴传玉在100米仰泳中游出的1分12秒3成了新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留下的第一个纪录。[详细]
  ○改革开放后
  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前此于10月在名古屋作出的承认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委会的决定。1984年,中国首次全面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23届夏季奥运会。27岁的许海峰依靠一手好枪法将旧中国的“鸭蛋”屈辱击得粉碎,他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手枪慢射金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实力和风采。
  1992年7月26日,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一举夺得了16金、22银和16铜的成绩,在参加奥运会170个代表团中,名列第四位,这是中国体育从未有过的辉煌,将载入中华体育史上的光辉一页。
  2000年9月15日,27届悉尼奥运会拉开战幕,经过四年的艰苦磨练,中国体育的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加上女子举重、女子跆拳道等中国优势项目进入奥运大家庭,中国奥运军团冲金牌的实力达到空前的高度。
  2001年7月13日,经过国际奥委会的两轮投票,最后,北京以56票的绝对优势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更是以32金的成绩超过了俄罗斯,仅次于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大国、强国。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队取得了51金、21银、28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居各国首位。[详细]


  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
 
·北京创举:奥林匹克的精神财富
·把奥运精神注入行政管理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精神的当代解读
·抗震救灾实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一致性
·人民论坛: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谈“2008,‘磨砺’中振兴民族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跨越
·尊严与包容:我们正大步走向公民社会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
·世博文化与奥运精神和谐共鸣
  北京奥运的文化意蕴
 
·后奥运时代国民心态的进一步培育
·弘扬北京奥运精神 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文学的视角看北京奥运会遗产(图)
·北京奥运:无以伦比的文明新景观
·奥运会后关于汉语和汉字的一些再思考
·奥运文化遗产的几个关键词 (图)
·奥运后效应:探寻北京变化的内在机理
·奥运会与残奥会展示国民素质的进步
·大哉孔子!——孔子与奥运
·北京奥运会: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奥运经济与奥运后经济
 
·五大因素决定后奥运表现
·王一鸣:后奥运经济最大挑战是转型与升级
·“奥运后”中国经济大势不变
·韩保江教授谈“北京奥运与中国经济”
·珍视奥运留下的发展动能
·奥运后中国经济不会萧条
·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走向
·如何看待奥运后经济
·瞭望:后奥运经济的明朗流向
·北京的后奥运时代
  奥运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奥运看西方媒体的中国观
·“鸟巢一代”,将志愿者精神带向何方
·让中国告诉世界、让世界见证中国
·让今天告诉未来——北京奥运会的足迹与启示
·震撼与恢弘: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成就
·特稿:北京奥运会——中国告诉世界
·微笑中国  对话世界
·王逸舟教授谈“北京奥运与中国软实力”
·北京奥运会使英国举国兴奋不已
·北京奥运与和谐世界
  “我”看奥运
 
·奥林匹克只欢迎“爱”与“和”的政治
·闭幕之后,每一天都是“国民奥运”
·中国,向世界倾诉
·奥运提升了良知
·谁是奥运大英雄?
·生命如同马拉松:惜别北京奥运
·后奥运时代凸显发展的主题
·奥林匹克精神在东方文明古国得到光大
·圣火已熄,“人性之光”灿然依旧
·百年奥运  百年梦想
专题推荐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注大部制改革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