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跨世纪工程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笔谈
  2006年08月28日08:46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编者按

  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本版均简称“评传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出齐。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评传丛书”编撰历时20年,其间受到社会各界的多方关注和热情支持,本报也曾多次给予报道,刊出评介文章。值此全书200部全部完成、向海内外整体推出之际,我们再次集中刊登几位著名学者的评论,希望借此加深海内外各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帮助读者了解这项恢弘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概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特色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张岂之


  由已故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全套凡200部,经过200多位海内外学者不懈努力,已于近日全部出版,这是一项重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匡亚明先生是“评传丛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他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民族复兴的精神营养。他自著《孔子评传》,论述精到,且附有孔子访问列国示意图、孔子年谱、《论语》箴言60条详释等附条。在匡先生看来,我们今天并不是建设儒学文化,而是吸取中国历史上包括儒学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主流文化,同时对外国优秀文化也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学以致知。匡先生的这些关于历史文化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是“评传丛书”的指导思想。

  这套规模巨大的“评传丛书”的特点之一是其原创性。历史上虽然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惠泽学坛数百年的巨著,《永乐大典》虽然凡两万多卷,但主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条别分类。近八万卷的《四库全书》,其功也仅在于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余年来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达6000余万言,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评传丛书”在撰写方法上也有自身的特色:首先,在“评传丛书”中,不仅有众所周知的哲学思想家,还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科技和宗教等各个专业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有理论和事功贡献的历史人物。其次,“评传丛书”对传主的研究是全方位的综合研究,通过对传主思想内部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加深了对传主思想成因、体系结构、内在理路以及历史贡献的全面理解。因此,“评传丛书”是对这些思想家的多维度、综合性的研究,是以评为主,评、传结合的研究。最后还要提到,“评传丛书”注意到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众所皆知,中国思想是百家之学(国内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总汇,学派纷呈,丰富多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贡献。从中国思想史的演变看,不同学派间有理论论争,显示出各自的特色;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相互间又有融合,在融合中表现出创新与发展,由此塑造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非保守型,而是开创型的。“评传丛书”为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在“融合”上作了不少具体的阐释,这就有助于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总之,“评传丛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文化成果,这对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评传丛书”的出版值得祝贺。


  卓越的见识 宏伟的事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萧箑父 


  洋洋6000余万言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集200多位传主的个案研究而成宏篇巨帙,全面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演进历程,生动展示中国文化多元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发展图景,几乎可以说就是一套200部的中国思想通史了。

  中国文化多元发生,多维演进,源远流长。那种把中国传统文化单维化、狭隘化,把传统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某一家的“道统心传”的观点,显然是违反实际的历史偏见。匡亚明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卓识和胸怀,洞察思想文化的多极并存、多元互动正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因此,着眼于“殊途百虑之学”,把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倾向、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治国理念、不同人生态度的人们的智慧创造都看作是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以这种观点去看待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才能以合乎历史真实的观点去如实把握历史上真理发展的客观辩证法,展示中国思想史的真实历史风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多极并存、多元互动的思想文化格局,方才在明清之际新的历史条件下,交汇激荡、氤氲化生出内发原生的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或曰早期启蒙思潮。而单一的“道统心传”,只能引出中国不存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背景的武断结论。

  中国文化,具有哲理、史慧与诗心相通的显著特征。由真入美,由美入真,可以相互递升;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亦可以被赋予思想史的全新意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性命之原,不仅理路相通,而且境界交融。匡亚明先生深明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有感于中国学人义理、考据、辞章相互推助、相得益彰的学术风格,因而倡导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突破现代狭隘的学科划分壁垒,把大量的史学家、文学家以及一切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列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内容。以此为着眼点,匡亚明先生组建了一支包括文史哲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学术团队,广泛联系海内外文史哲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迪,共同来从事“评传丛书”的编撰工作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事业,这是匡亚明先生的一大创举,完全合乎思想史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真理只有在自由的探索和讨论中才能确立,历史只有在矛盾的陈述中才能被清理出来。尊重“一偏之见”,承认“相反之论”,坚持“殊途百虑”的学术史观,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分惟其殊,人之所以必珍其独”,这是学者们发自其独立人格之心声。匡亚明先生深明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其主编“评传丛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并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以这一方针为指导的“评传丛书”,充分尊重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为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开辟辉煌前景

  中华书局原总编辑、编审 傅璇琮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确是当代规模宏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这套丛书鲜明地体现了匡亚明先生的学术思想,极有特色,很值得做广泛的学术研讨。现就个人所感,提出两点。

  一是重视传统文化而又落实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匡老在1990年为丛书所写的总序中指出:“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这一思想也成为他于1991年6月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后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1992年5月,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上,匡老明确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成果最终还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后来他提议古籍规划小组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刊物,也侧重于一为传统文化,一为现代化。他在《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凡孔子思想中至今仍保有生命力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都应予以继承和发展。这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孔子评传》的写作宗旨,也是他为整套“评传丛书”所设立的写作宗旨。参加丛书撰写的后继者很好地领会和遵循了匡老的这一学术思想,十分注重厘析传主错综复杂的思想成分,有意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思考和总结,使丛书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的同时,又贯穿着一种对现实的关怀意识,形成了丛书显著的时代学术特色。


【1】 【2】 【3】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字秀春)


相关专题
· 张岂之专栏
相关新闻:
· 争鸣:别把传统文化捧得太高 2006-06-15 09:45:12.109294
· 解放论坛:传承传统文化要注入"新意" 2006-04-03 08:13:54.638788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大人”理想 2003-10-14 10:47:39.114186

打印文本   我要纠错  查看留言   强国社区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