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强 黄旭宏: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
|
2011年04月07日14:24 来源:《前线》 |
 |
|
 |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
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经济管理而言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渐趋成熟。如果与经济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则仅仅处在起步的阶段,仍在探索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值得深入思考。
何谓社会管理创新
要回答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社会”的涵义。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其中。不过,社会管理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后的五年计划都叫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于此,我们清楚看到,“经济”是与“社会”并列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不仅不包括经济,而且是与经济相对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全部社会活动区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应该说,这个社会生活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比较契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大建设”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一致。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可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容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三是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四是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五是社会治安体系或社会安全体系的建设;六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七是人口工作与管理。虽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两者是有差异的。社会建设更多是从推进、发展的角度看,而社会管理更多是从现状、组织、实施的角度看。
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在上述方面发现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规范、新的体制、新的方法,进而做出新的实践。所以,我们可以将“社会管理创新”总结为四个创新:第一,理念创新,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对待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二,实践创新,有了好思想以后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改革、创新;第三,方法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法;第四,规范、制度创新,在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体制机制方面创新。
为何要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是指在上述所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之所以要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体系自然要顺应这种变化,进行制度创新。那么,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
第一,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构成社会的群体有了重大变迁。过去的农民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今天的很多农民已经转化为农民工了;过去的工人基本属于体制内的“职工”,今天的工人构成则多元化了。同时,今天的社会结构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比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第二,人们生活工作的社区变了。传统的城市社区基本上是单位大院和街道居委会两种类型,但今天的城乡社区均有重大变化,比如新生的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型小区、各种开发区、各类科技园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业化成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新农村”等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第三,就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今天,在传统体制里就业的已经是少数。新生的就业体制包括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企业,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就业情况比单纯分类更复杂,比如有承包、转包、出租,也有包工队、挂靠、交管理费、网上开店等。 【1】 【2】
|
|
|
(责任编辑:秦华) |
|
 |
48小时排行榜 |
48小时评论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