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杨金海: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

2015年10月26日10:2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经过与会代表和主办单位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开得隆重而热烈,即将落下帷幕。这次论坛是在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盛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西安政治学院,以及中共中央编译局、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按照惯例,论坛举行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0位青年学者获得优秀论文奖。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以及有关中央精神,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从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宝莅同志、中共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同志等分别为论坛致辞,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等同志做了主题报告,为开好这次论坛确立了主旨。先后有30多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50多位专家做分会发言。各位专家在研讨中,十分认真,会上会下热烈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成果,达成了共识。根据大会报告情况和各分会的汇报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成果和共识。

第一, 与会学者对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

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要途径、重要保证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深入阐发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完成两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这两个方面的任务又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第二,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

文化关系问题上,应当坚持历史的辨证的观点。不能把二者简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不能一讲马克思主义,就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也不能一讲传统文化,就排斥马克思主义,甚至要用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别。比如,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伦关系的维护等等。然而,在中国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这二者的关系从来都是辨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主张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毛泽东、习近平等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在他们的文章、著作中,既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道理,又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实际上,在当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各个方面,也都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这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不仅有益于我们的文化建设,也有益于中国理论的阐释和对外宣传工作。

第三,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当发挥彼此优势,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马克思主义讲究科学,注重社会发展问题,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突破常规性的革命或改革过程中,要依靠马克思主义,而不能简单依靠传统儒家文化,不能讲温良恭俭让,更不能讲无原则的和谐、无原则的人道等;而在社会的稳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层面,就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得人与人之间讲规矩,守秩序;各安其分,各得其所。这样,社会系统才能稳定和谐地运行。

第四,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理论走出

去方面,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例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也能够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接地气”,包括接世界发展大势之气、中国发展现实之气,也包括接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生活方式等等之气。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包括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丰富经验,用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理论普及工作。

第五,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归根到底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否具有合法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结合为好,归根到底,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推进,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证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完全可能的。而决不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否采用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甚至是否实现了儒学化,为其合法性标准。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不是纯粹文化层面的结合,而是在解决当今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上的结合。

第六,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德治体系、信仰体系建设,加强对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体系。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的研究和建设,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在这方面,也应当借鉴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分完善的德治体系和信仰体系。这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礼乐制度,也包括宗教载体及其制度等。我们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道德和信仰永远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就需要建立这样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

第七,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化,是现代化的、包容开放的、革故鼎新的文化。它应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与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中,马克思主义是魂,优秀传统文化是根,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形式是枝干,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化的参天大树。同时,它又是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现代文明成果。因此,它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中国现代文化所包含的中国精神,应当融通中外,高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旗帜,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新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同志们还就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基本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高校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理论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达成的共识,标志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进到了一个新境界。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有四个特点:一是紧扣主题、研讨深入。这次论坛的主题比较集中,大家的论文、发言都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同志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使彼此分享了很多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二是视野开阔、学科齐全。这次论坛涉及的学科很多,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军事学等等,通过这些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认识。三是参与广泛、人才辈出。这次论坛参加人数较多,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既有我们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前辈,也有很多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也有来自研究机构、党校系统和军队系统的,还有新闻界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多方面交流更有利于推动我们的研究。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同志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次论坛照例设立了“青年优秀论文奖”。有80多位年轻学者为会议撰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四是讨论热烈、气氛祥和。我们这次论坛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通过交流加深了大家的认识,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使我们这个论坛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祥和的气氛。

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论坛还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积极支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社会科学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此,我谨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归功于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山东师范大学同志们的努力工作,归功于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归功于为论坛付出辛勤劳动的会务工作人员。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特别是代表中央编译局对大家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大家对中央编译局事业的支持,以及对这次论坛的承办者“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与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的长期支持。也希望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各个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增进与会同志之间的友谊,为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杨金海系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此文为作者2015年10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杨金海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