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开启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新时期,开创了转型升级期的中国新常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常态,既不同于以往,又相对稳定,是一种带有趋势性、不可逆性的发展态势。
我是研究哲学的。哲学要敏锐捕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概念时,我试图从哲学上解读这一新概念所蕴含的新内涵及其深远意义。近日,当我手里捧着徐伟新教授的《中国新常态》(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时,顿感眼亮和心动,顿时放下手头工作,全神贯注且一口气读了起来,还做下了读书笔记和领悟心得。
第一,本书揭示出了我国面临的一个新时期—“中国整体转型升级期。”这实际上涉及到实践新形态问题。只有说清实践新形态,才能形成理论新形态。 对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究竟如何概括提升?这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从本书内容看,意在强调是一个“整体转型升级期”。本书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民生和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外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新定位、新起点、新航程、新走向、新特征、新变化、新效果、新形态和新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解读,为我们理解新常态、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供了新启迪。受此启发,我们可否这样理解:在奋斗目标上,我们正在由实现“总体小康”走向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在生产力上,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生产关系上,由“收入差距过大”走向“分配正义”;在国家权力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国家治理”;在意识形态上,由“以打破思想僵化、解放思想为导向的意识形态”走向“以解决思想分化、寻求最大公约数为导向的意识形态”;在改革上,由“基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走向“基于公平正义的改革”;在经济上,由“粗放的高速经济增长”走向“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文化上,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在社会上,由“多元博弈、矛盾多发”走向“攻坚克难、建构秩序”;在党的建设上,由“对党自身的忧患”走向“全面使党自身硬”;在外交上,由“回应问题导向”走向“掌握话语权导向”等。
第二,本书全面深入且前瞻性地为我们揭示和概括出了中国新常态的全新图景和整体框架,全方位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使我们对中国“新”常态有一个全面全新全景式的理论认知。本书把中国新常态置于中国整体转型升级期自觉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大的时代背景中来思考和把握。它所讲的“中国新常态”,超越了今天人们所侧重的经济领域,且从学理上去深入把握具有超出经济发展的更全面、更深刻意涵,认为中国新常态就是基于现代新理念新规则而正在建立起来的常久持续稳定的新秩序、新态势和新状态。我深深赞赏这种理论自觉和理性认知。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和视域,使我们深入到了“中国新常态”的所谓“新”的语境和境域,真正把握到了中国新常态的精神实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今中国正处在“表达诉求—矛盾多发—攻坚克难—治理现代—建构秩序—民族复兴—力量博弈”的历史新阶段。本书之全面,在于全方位全领域揭示了中国新常态;之深入,在于注重对中国新常态的哲学分析,揭示其更为引申更为深远的内涵;之前瞻,在于它领先于我国理论界,是全面探讨中国新常态的第一本力作。
第三,本书力求为我们揭示中国新常态所蕴含的哲学新思维。当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断走向新常态的中国。把握新常态,需要新思维。本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哲学功力,力求揭示出中国新常态所蕴含的哲学新思维,如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义与利相统一;如注重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绿色思维、底线思维等。
新时期,新常态,新思维,值得深阅读。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
相关专题 |
· 韩庆祥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