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迟福林:没有改革自信,难有改革动力

2014年10月13日08:5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没有改革自信,难有改革动力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务实的改革行动至关重要。问题在于,要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通过改革形成结构上的新常态、体制上的新常态

未来几年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已开始进入7%左右增长的新常态,但困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远未得到解决。应当看到,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增长速度上的新常态,还包括结构上的新常态、体制上的新常态,结构上和体制上的新常态更具有根本性。只有通过改革形成结构上的新常态、体制上的新常态,才能够为未来5-10年形成稳固、可持续的经济新常态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要增强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感,不能因增长速度上新常态的形成而放松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主导的投资消费关系新常态、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新常态、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新型城镇化新常态和创新驱动新常态,牢牢把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动权。

要跳出短期看长期、跳出速度看结构。改革要着眼于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敢于用短痛换长痛,实现标本兼治。在宏观政策上要有定力,坚守不刺激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因短期内经济增长扰动而放弃中长期的转型改革目标。尤其需要防止以增长取代转型,以政策调整取代改革,以小修小补的改革取代深层次改革。

没有改革自信,很难产生真正的改革动力

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自信至关重要。没有改革自信,很难产生真正的改革动力。一方面要看到,随着反腐工作的逐步深入,既得利益牢不可摧的神话正在被打破,改革力量和不愿意改革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改革要集中力量在破除国有企业行政垄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久攻不破的改革领域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带给社会良好的改革信心和预期。

坚定改革自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决定》的一大亮点,更是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突破。它不仅将直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将倒逼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不仅是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更是改革不断深化、持续的重要标志。“市场决定论”的深刻性和意义不亚于22年前提出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论”。

突破利益固化格局深化改革,很重要的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势能

改革在任何时期都会受到既得利益和观念上的束缚,重要的是使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为此,需要营造改革舆论氛围,把研究改革、宣传发动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能。要加大改革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力度,对改革面临的重大疑难问题作出权威性的解释,针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回应社会的种种疑问、分歧和争议。要注重通过媒体宣传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征集改革民意,使媒体成为客观、真实反映改革进程、代表公众利益监督改革的重要平台。

要在凝聚共识中形成改革的社会合力。对未形成方案的具体改革,积极引导各方参与讨论。建议重大改革尽可能实行听证制度,让改革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改革进程,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论。对已出台方案的改革,在实施之前做好有明确时间要求的试点工作,充分总结、汲取、提炼基层试点经验推进改革,使改革能够充分反映基层诉求。对正在实施的方案,在实施进程中鼓励各方参与、监督、反馈,使各方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尤其要避免弱势群体利益受损。(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主题链接

阻碍改革的几种消极心态

社会各界普遍对改革热情高涨、充满信心,但部分部门和干部中有几类心态值得关注和分析。

第一类是阳奉阴拖型:真改到自己头上,就不舒服了。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很大,但部分干部不“大胆改革”,喜欢做“表面文章”,用文件、会议来落实改革要求。

第二类是暂时迷茫型:都在喊改革,但不知怎么搞改革。一些领导干部表示,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出来了,但在基层怎么落实、如何见效,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

第三类是观望忧虑型:一些改革措施看起来很好,带来了改革的蛋糕,但由于配套没跟上、前景不明朗,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措施。

内容来源:新华通讯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迟福林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