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从一些史料的细枝末节,便可窥见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程度。
竹竿与马桶战法
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拒行跪拜之礼后,民间对此便有种种说法。一说英国使臣见到中国皇帝后慑于“天威”,不由自主双膝下跪;另一种说法是洋人的膝盖与中国人不同,根本不能弯曲,所以才没有下跪。鸦片战争爆发时,有人想起这第二种说法,信以为真,因此提出“红毛番”虽擅海战,但由于膝不能弯,不擅地面战争,所以中国军队只要多准备些长竹竿即可,两军相遇时用竹竿将英人捅倒,他们便很难爬起来,中国军队自可轻易取胜。这种说法,对林则徐亦有相当影响。当然,他并不相信英国人是天生的膝不能弯,而是他们腿打绷带使然。在战争爆发前夜,他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则徐的认识尚且如此,他人便可想而知。如当时的名将杨芳,作为参赞大臣于1841年赴广州防剿英军。他到广州后,认为英舰在水上浮行却几乎炮炮皆准,命中率反远高于清军在陆上固定的炮台,其中定有某种邪术。他笃信中国传统,认为妇女所用的秽物最能“以邪破邪”,故想出妙计,搜集许多妇女所用马桶载在竹排上,出防炮台。结果当然未能“破邪”,炮台为英军所破。当时有人赋诗曰:“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常识,战争双方无不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情况。但在近代中国,这条“常识”却不适用,或者说是不准用。
林则徐、魏源为了解敌情而做的探索,反被视作大逆不道
身处与“夷人”作战前线,林则徐当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夷情”,聘有专门的翻译为他译介有关情况,编译成《四洲志》,对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作了初步的介绍,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外部世界的著作。1842至1843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受林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对“夷情”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但魏源在此书中仍坚持传统观点,面对现代地理学,他花了许多功夫,“考证”出“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即承认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但他认识到“狄夷”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尚有所长,中国可以师法,所以对其先进的制造轮船火炮之术、练兵养兵之法,更有专门介绍,并明确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等人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客观的了解。
然而象林则徐、魏源这样仅为了解敌情而编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便被视为大逆不道,认为“知夷”、“悉夷”本身就是罪过,“堂堂天朝”岂能去了解那些“蛮夷之邦”?他们甚至不得不对为“制夷”而“知夷”、“悉夷”百般辩解,也因为这种不畏浮议、敢于面向现实的勇气,林则徐才被后人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仅仅“知夷”尚且如此,他们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则必然遭到更加严厉谴责。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魏源的重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今日看来是最平常不过的思想,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溃夷夏之防”,甚至是“以夷变夏”的违禁背俗之作、惊世骇俗之论,受到时论的猛烈抨击,成为“众矢之的”。
所谓“溃夷夏之防”就是说“华夏”文化与“狄夷”文化间有一道“防线”,林则徐、魏源等使这条防线“溃败”,最终会导致中国被“夷化”。而且,在中国被敌人打败、群情激愤的情况下,反而要承认敌人有长处有优点,应当向敌人学习,不仅难被接受,更易被指责为媚敌、通敌,长敌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在这种道德严责面前,林、魏的“师夷制夷”之说“举世讳言之”。林则徐因主战获罪,朝野有不少人对他深表同情,甚至敢于为其鸣不平,但是愿意或敢为他负上“溃夷夏之防”之罪责而辩解者实在是少而又少,这顶帽子委实可怕。
广州士绅梁廷楠是当时极少数对西方有所了解之人,林则徐到广州后曾慕名亲访,咨以战守之事,他也积极参与禁烟活动并发动当地士绅支持,在许多方面都与林、魏一致。然而,他也批评“师夷”之说是丧失国家体统的奇耻大辱:“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不知梁氏的批评是出于外在的巨大压力表明自己要与林、魏“溃夷夏之防”之罪划清界限,还是内心确实如此认为。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出了“师夷”之说面对的巨大压力和孤立无援之境。
对现实的回避,其实只能使现实更加严酷。结果,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起了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一部旨在启发中国改革的著作,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却在异邦大受欢迎,启发了异邦的改革,并反过来不断侵略中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是中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