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并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并作了经典式的概括。1941年 5月 19日,毛泽东在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出学习马列主义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实际上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写上了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章》总纲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实事求是与中央党校有着密切的联系。
1941年冬,毛泽东给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
建国以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党校定名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办的一张小报,报名就叫《实事求是》,意在继承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但在那个年代,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生活,离实事求是却是越来越远。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在百废待兴中,于1977年3月作出恢复中央党校的决定,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由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兼任校长,任命胡耀邦为副校长,主持工作。
胡耀邦在主持中央党校复校工作中,十分重视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多次讲,党校一是抓理论,一是抓作风。
抓理论,要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四门课程,使学员对基本理论都有所接触,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胡耀邦提出中央党校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让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创举。
抓作风,胡耀邦提出,要搞好三风,即党风,学风,工作作风。
胡耀邦提出的中央党校办校目标是: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强堡垒(以后改成“坚强阵地”),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模范。
胡耀邦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他提出,在揭批“四人帮”和教学方面,都要实事求是,要调查,要摆事实,要从实际出发,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
胡耀邦进一步提出,复校开学后的中央党校,要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挂在礼堂。
1977年7月29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整风会议组长、副组长会议上讲到开学准备时说:“我们开学要举行一个仪式(中央党校于1977年9月25日开学,10月9日举行开学典礼,笔者注),中央同志来,讲讲话,照照相,题词。总要有人讲话,谁来讲,没有定。如果没人讲,想个别的办法。还准备公布主席在延安中央党校的题词,实事求是,挂在礼堂。”本人是整风会议参加者,但不是组长,也不是副组长,因参加筹办《理论动态》的工作,所以耀邦常让我们参加各种会议,听他讲话。这次会议我也参加了,并认真作了记录,以上耀邦的话,就引自我的笔记。
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挂在中央党校礼堂,看来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但其意义重大。这就告诉人们,复校后的中央党校,要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关键。
落实的结果是,中央党校大礼堂主席台两侧,依据胡耀邦提出的办校目标,分别写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在大礼堂内挂“实事求是”四个字,而在大礼堂前广场南侧建了高大的实事求是碑墙,碑墙上的“实事求是”,是四个大红字。其实,这座碑墙并不是新建的。“文革”前,大礼堂前的空地,是种了麦子,这大概是为了体现“以粮为纲”吧。“文革”期间,外单位占用了中央党校,他们在广场地下建了防空工程,上面就建了水泥广场,并在广场上砌了一垛高大的照墙,两面都是白色。复校之初,常在那里放露天电影,就以照墙为银幕。以后,就在这个照墙上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红字(从左到右排列),成为碑墙。1995年,将这个碑墙拆了,在党校大门内建了石质的“实事求是”碑墙,仍然是红色大字(恢复毛泽东题写时的原貌,从右到左排列)。1999年,中央党校改变校门外的布局,拓展大门内的路面,便将实事求是碑墙移到目前的位置,即礼堂前广场的南侧。2012年,又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由红色改为金色。成为中央党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笔者到过的地方党校和专业单位的党校,无一例外地都建了实事求是碑墙。这成了中国党校一个明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