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访谈实录:中央文献研究室陈理、郭如才谈《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2017年08月10日08:4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访谈新闻

陈理:经济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

陈理:新发展理念反映出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陈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

郭如才: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主持人]:各位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人民网视频访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10个专题,书中收录494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指示等12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今天特别邀请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六编研部主任陈理,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六编研部一处副处长郭如才两位参与该书编辑工作的专家作客人民网视频演播室为网友在线交流。首先请陈主任介绍一下编辑这本书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陈理]: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是本很重要的著作。出版之后,正像主持人说的,确实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关注。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这本书?我理解是不是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经济建设本身很重要。大家知道,经济是基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回顾我们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现在经济总量到了世界第二,现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发展。今天要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弥补上我们现在的一些短板,特别要解决贫困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困难,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我们还是要靠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需要我们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还是要靠扎扎实实发展。我想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确实十分重要。总书记围绕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做好我们今天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这对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建设有很直接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了下来。过去,我们很长时间是两位数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的速度回落到8%以内,甚至7%左右,今年上半年是6.9%。这个情况一出现,对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的各种议论都出来了,有的人觉得中国经济是不是不行了,包括唱衰的中国声音也多了起来。对中国经济建设到底怎么看,成了一个很突出的重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和把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形势,总书记指出,综合起来看,尽管我们现在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国家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一点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变在哪里呢?比如,我们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我们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生产条件、资源环境、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决定经济增长的供需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正是在把握这些结构性变化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这么一个重大判断。再在这个“三期叠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么一个重要判断。这为我们正确应对经济方面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是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所以,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确实非常重要。

[主持人]:在这两方面的背景之下。

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理解、把握总书记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更好地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更好地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总书记这本重要论述摘编。这本重要著作,确实很厚重、分量很重。刚才主持人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情况,全书分十个专题,有494段论述,涉及总书记的讲话文稿也特别多,其中涉及120多篇讲话,有330多页,17万多将近18万字。应该说,在总书记已经出版的论述摘编当中,这本论述摘编是最厚重的一本。

再从内容上来看,也很重要。刚才主持人说了有十个专题,这十个专题确实内容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比如说前面四个专题,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新的发展理念、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以及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都是很宏观、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第五、六、七、八、九这五个部分,是有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化同步”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些也都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十个专题,讲的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我个人理解,这部分实际上带有对全书总结的性质,进一步解释了今天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既要留意其中新的观点、新的表述、新的提法,更要注意从全书总体上来把握,看看这十个专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总体来把握,有助于对总书记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把握得更全面、更准确一些。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论述的重要思想

[主持人]:我们提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刚才您也说到,这是这本书里非常重要的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能不能请陈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重大判断是如何提出来的,包括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您怎么看的?

[陈理]:“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实是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论述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是我们理解总书记经济建设论述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要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首先就要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么一个重大判断,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

刚才主持人说到为什么提出这么一个概念?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已经简略提到了,这个重大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到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全面的把握。主要是回答我们今天对中国经济建设到底怎么看这么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看呢?刚才说了,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有很多疑虑的声音、很多怀疑的声音,甚至有的是有意诋毁的声音、唱衰的声音。所以,如何回答对今天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就很突出地摆在了党中央的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形势,对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了这么一个重大判断。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确实带来了很深刻的变化,至少有这么四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速度方面的变化。这个变化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从速度上来说,我们过去是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现在变成中高速,速度放缓了,陆续回落到8%以内、7%左右,上半年还不错,回升到6.9%。第二个变化,是发展方式也变了。从过去速度规模型,转到现在的质量跟效率型。第三个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也变了。从过去增量扩能为主,现在转变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第四个变化,是发展动力也变了。过去主要靠资源的投入跟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为主,现在转向了创新驱动。

但是,是不是新常态以后我们所有都变了呢?也不是,很多大的方面仍然没有变,也可以归纳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二是,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三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所以,经济新常态实际上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一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们国家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个重要判断,改变的只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二是,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跟经济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我们高兴或不高兴,它就会发生变化,对新常态我们只能正确认识它、正确把握它、正确引领它。就像总书记说的,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能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也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装,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等等。也不能把新常态作为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所以,我们今天对新常态应该正确把握。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总书记强调,大家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认识上来,要把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方方面面的工作

[主持人]:也就是说,运用一系列新办法、新理念,来保证我们经济总体向好不变的基本面。这本论述摘编的第二章集中论述了新的发展理念,内容非常丰富,请陈主任给我们谈一谈总书记为什么提出这些新发展理念,提出新发展理念又有什么重大意义?

[陈理]:大家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应该说,这五大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在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中,新的发展理念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党中央提出的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框架里,新发展理念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管全局、管方向、管根本的东西。新常态下要调整经济结构,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发展理念要转变。如果说,新常态主要是解决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那么,新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回答中国经济“怎么干”的问题。所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破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所以,总书记说得很清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有很丰富、很深刻的内涵。在新的发展理念当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的核心和灵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所以,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五大发展理念,都是针对我们国家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比如说创新,为什么创新摆在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我们今天虽然说经济总量到了世界第二,块头很大,但是我们这个大块头也有很明显的短板,我们创新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想把我们的大块头练得更强壮,使中国经济由大变强,很重要的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再比如,我们说协调发展注重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大家清楚,我们国家发展当中不平衡问题确实比较明显。比如说,中国的城市同农村,包括沿海发达地区跟西部地区差别很大。就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来说,从硬件上来看,跟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甚至我们在很多方面发展得比他们都快。但是,我们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确实不平衡问题比较明显。

再来看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们现在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集中表现了出来,不但资源消耗受到限制承,现在环境污染各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为这方面情况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大家感受会明显一些。

总之,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发展当中所面临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总书记说得很清楚,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总之,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来引领我们今天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

[主持人]:应该说本书的其中一个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许多读者广泛关注的问题,请陈主任给我们解释一下,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重点在哪里?

[陈理]:正如主持人刚才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现在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注意到去年《咬文嚼字》,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十大流行关键词中的一个。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问题,在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论述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问题。应该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新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干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总书记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我个人理解,这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的结果。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该说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们国家市场很大,人口很多,需求也很旺盛。但是,我们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就是供需不对位。低端供给大量过剩,但是适合需要的高端的供给却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从前一阵大家广泛关注的中国消费者到海外购物,去海淘、去扫货,去买马桶盖等现象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过去,我们知道中国人到海外购物,主要是买一些高端的东西,比如说名牌首饰、名牌衣服,包括药品、化妆品等等。现在情况变了,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现在不少人到国外去买电饭煲,说日本的电饭煲煮饭好吃,去买马桶盖,说用起来很方便。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还是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今天中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化了,我们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我们的服务、我们的质量没跟上。所以供需出现错位,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只能到国外市场去,带来大量了“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这个数量也很大,据说2015年中国消费者到国外旅游消费超过1万亿人民币,那么大的一个市场结果流到国外市场去了。不仅生活领域、消费领域这样,其实在生产领域也是这样,比如我再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

比如说钢铁产能,一方面我们钢铁产能确实很大,大大超过了我们实际上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特殊的高质量钢占比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多少呢?我也查了一下有关数据,特殊高质量钢的比例应该在10—12%之间,发达国家像瑞典就很高,超过70%,德国也超过30%,像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也超过20%。而我们是多少呢?我们还不到10%。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赶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比世界平均水平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这就导致出现这么一个现象,一方面我们钢铁产能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我们特殊高质量的钢又需要大量进口。

这些问题确实反映了我们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要解决这样的结构性问题,办法只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总书记说得很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改革,要减少无效的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概括地说,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三去一降一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应该说,这“三去一降一补”,就是当前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

比如说去产能,刚才也说到了钢铁方面的产能,包括还有煤炭方面的产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们现在钢铁产能一年大概是11亿吨,但是我们需求是多少呢?我们实际上是7亿多吨、不到8亿吨。煤炭方面也是这样,2015年全国煤炭产能是57亿吨,但是我们当年消费是多少?是39亿多吨。那么大的一个产能,不仅我们的资源消耗不起,我们的环境也承受不起,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说,北京为什么现在一到冬天就雾霾连连、十面霾伏?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跟北京周边地区钢铁企业太多有相当大的关系。

另外,补短板也是这个情况。刚才说了我们现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块头很大。但是我们也是有不少短板,特别是农业、农村问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特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脱贫问题,这应该说是我们全面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按照我们当前的速度,我们就这么发展下去,到第一个一百年的时候,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假如说我们只是靠平均数达到了小康,但同时我们还有几千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到时候人家就会说你这个全面小康是有水分的,老百姓恐怕也不会满意的。

所以,为什么党中央那么突出强调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就是要把我们这块短板补上,要让贫困地区所有老百姓跟全国人民一道,到第一个一百年的时候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享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去一降一补”也好,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好,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们国内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工作的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今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抉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说容易,但是要扎实推进确实不那么容易。

[主持人]:是要动刀子的。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比如,我们要去产能,不管是钢铁产能还是煤炭产能,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未来三到五年时间,煤炭行业要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将涉及多少人的安置呢?这将涉及煤炭行业职工130万人的安置。钢铁方面也是这样,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未来要用五年的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到1.5亿吨。这将涉及多少人的安置呢?这将涉及钢铁行业50万职工的安置。因此,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加起来,有180万职工的安置问题。这么大的产能要退出,这么多的职工要安置,如何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这对我们各级党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总书记说得很清楚,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伤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为什么?因为只有承受了短期阵痛才能换来中国经济的浴火重生,才有中国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从长远来说,这个阵痛是值得的。所以再难,这个坡我们必须爬,这个坎我们必须过。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坚定信心、坚决行动,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精神的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

[主持人]:谢谢陈主任的介绍及分享。前面介绍中提到的摘编第五、六、七、八、九部分也分别论述了几个重大的战略举措,下面我们请郭处长给我们介绍一下学习这几个篇章的时候应该重点把握哪些内容?

[郭如才]:好的。正像主持人刚才介绍的《摘编》第五、六、七、八、九这几个部分涉及全党、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几个重大战略举措,内容非常丰富,我就摘要给各位网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摘编》第五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刚才陈理主任介绍五大发展理念时也讲到了。五大发展理念里面第一位就是创新,为什么这么强调创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靠的是什么,还得靠创新,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和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书里有个比喻,说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就是致命的问题。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这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难得的历史性交汇,为我们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跟契机,我们要紧紧把这个机遇把握住。

关于怎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书记有很多具体的论述。他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他还特别强调,人才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要加快培育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其实还有一点可以介绍给各位网友,去年年初的时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一本《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这个《摘编》应该说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总书记关于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那本书找过来与这本书结合学习。

《摘编》的第六部分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们国家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先是工业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最后是信息化,它是按顺序发展的过程,他们发展到现在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我们是一个后发国家,我们要后来居上的话就不能按部就班,可能就是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说我们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并联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四化同步”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

关于如何推进“四化同步”总书记其实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他就说了,我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要加快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他强调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的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促互进,为我国经济创造出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

第七个部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于脱贫问题,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有一句话可能各位网友还记忆犹新,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应该说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最关心的一项工作就是脱贫攻坚工作。十八大之后总书记第二次到外地调研,就是去了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大家知道,他第一次外地调研去的广东,调研了深化改革等问题,第二次就把主题定在扶贫开发上面,可见他对扶贫开发非常重视。

细心的网友可能都注意到了,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到外地调研时,基本上每次都要深入一个贫困村或者贫困家庭看一看,有时候有机会还去贫困县。前不久的时候在山西调研,他第一站不是去的太原,直接去了吕梁山区。去了这个吕梁山区之后,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书记就已经全部去过了。总书记说我去这些地方调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就是突出扶贫这个目的。在陕西、贵州、宁夏,以及前不久山西调研的时候,他还四次主持了跨省区的脱贫攻坚会议,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常说一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什么这么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这是因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问题,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我们党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刚才我们讲到了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要落实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民生短板,最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关于怎么样脱贫,总书记说当前我们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了,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准路子,建立好的体制机制。核心是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常说的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着力解决好的就是“扶持谁”,把贫困对象搞清楚,哪些人是真贫困。“谁来扶”,就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怎么扶”,扶贫办法是什么。“如何退”,就是哪些人摆脱贫困了就可以退出这个问题。

《摘编》的第八部分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跨行政区划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我们常说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书记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带一路”就是要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好了,我们的大鹏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关于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总书记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丝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应该说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沿线各个国家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包容性非常大的发展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说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载体、重点、主线和抓手,为我们怎么样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现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规划、建设好雄安新区,把雄安新区打造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这是千年大计,是一个重点工作。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很重要的生态依托,所以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指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共同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

《摘编》的第九部分,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也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快到40年了,我国经济正在实现重大改变,从以前的引进来到现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么一个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能源资源和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开放就要更加的注重内需和外需的平衡,进口和出口的平衡,还有引进外资和我们自己对外投资的平衡,通过各种手段,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完善互利共盈、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这就是刚才主持人问到的五、六、七、八、九部分的基本内容,只能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主持人]:刚才跟陈主任分享的时候,陈主任说到第十部分是稳中求进,我们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总基调,如何做好或者贯彻好这样一个总基调?

[郭如才]: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关于为什么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总书记说得很明确,他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稳中求进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我们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可以总结出来,大概有三方面: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就是遇到困难不要慌张,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前进,这就要我们认清大势,从容不迫。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制定政策的前提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开准药方,充分估计到最坏可能性是什么,通过我们扎实的工作避免最坏的可能性出现。特别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三是坚持功成不必在我,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既要认识到解决我们现在经济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也不能因为说这个工作是长期工作就逃避推诿。他特别强调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书记特别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稳和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我们经济运行平稳了,就可以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营造非常好的宏观环境,如果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顺利进行了,就可以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稳和进应该说是辩证统一。一静一动,总书记说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搞好经济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持人]:总书记还反复强调要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我们注意到全书最后一部分收录了总书记在这方面的许多论述,为什么总书记如此强调这一问题,同时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郭如才]:为什么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我想首先可能就是因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是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一个优势。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许多的特点和特征,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经济工作是我们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我们抓住了经济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许多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10:59]

第二也是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紧密相连,我国现在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越来越高级、国际国内的联动更加紧密了。这种形势下对我们领导经济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刚才陈理主任讲到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党领导经济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提出方案,无论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重大问题,还是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特别是过去一些人习惯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或者不顾法律法规,然后制定一些特殊政策的做法,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如何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总书记在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第一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他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第二是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个法治经济,所以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提高法律素养,提高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第三是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总书记说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历练并举,培养选拔一大批政治上强、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第四把握大众的心理特点,理解市场心态,有针对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此外还有一点是总书记强调得非常多的,就是我们要搞好经济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央政治局还进行了一次专门的集体学习。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把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这艘大船行驶好,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说有利于更好地回答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刚才陈理主任介绍的时候特别说了,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展成就确实举世瞩目的,我们国家发展历程回顾起来确实波澜壮阔。我们用几十年的发展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个生动的实践蕴含的理论创新的活力动力是非常丰富的。那我们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把我们的成功经验系统化总结出来,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主持人]:谢谢您,今天再次感谢二位,谢谢陈主任和郭处长介绍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的内容,相信大家通过二位的解读一定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这本书的精髓,再次感谢二位,各位网友今天的访谈就到这儿,再见。

分享到:
(责编:赵晶、谢磊)